发布于  更新于 

远离生产线之后

社会不断进步,人类也离生产线越来越远,大部分一线工作都由工厂机械化地完成。在这种情况下,人们经手的东西几乎都不是人类的直接生产物。这便会产生一些问题。

人类在制造一件事物时是有情感的。过去的大部分人造事物都是“有情”的,它们经过人们所谓“低效”的手工劳作制得——如磨镜匠将镜子磨得光亮,烧彩人将釉彩烧得出神入化,虽然人的生产低效,但至少有人的意蕴在里面,这样一来那个时代的人所接触的事物大多是带有人文之色彩的,因此这份被赋予在器物中的情感,这份人文色彩便被传承了下去。可现在这个时代,一切都变了。朱光潜先生在《 谈在卢浮宫所得的一个感想》中提到,杭州织锦、美国钢铁房屋与湘绣、兰斯大教寺的区别便在于一个是人亲手所得,一个是机械制造;一个是“有情”,一个是“无情”。在这个人们在追求效率的同时远离了情感,远离了人性本身。这样制造出来东西固然高效, 但是失去了人的意蕴。一旦我们经手的东西都是机械化的、失去了人之色彩的东西,久而久之我们便习惯了这些事物的“无情”,这也诱导着我们人类逐渐失去了独属于人的那份”低效“却奇异的创造力,失去了人类的气息。

这份气息的失去是很危险的。它往小的说会导致人心越来越浮躁,人们越来越追求高效率,制造出更多的“十字街头”;往大了说,我们甚至会失去我们的价值。人便是要做人,便是要发出独属于人的那一份光,若是我们人都盲目追求效率而忽略了那份光,那还有谁会关心人类的价值?

因此,远离生产线之后,我们应当深思人类何去何从,应当怎么去将人的色彩保留下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