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于  更新于 

关于文字与文化的关系

文字,自古以来就是文化的见证。潜意识里,我们将文字当做文化的一种极端重要的象征,仿佛有了文字便有了文化。可是读了费孝通先生的《乡土中国》后,我对文字与文化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:文字并不等同于文化,只是文化的一种体现。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阐释文化并便捷人与人之间的交流,实质上是一种传播文化并推动文化交流的工具。

在这里请思考,文化究竟是什么?它包罗万象,博大精深——诗词歌赋、琴棋书画、地理人文等等,无不属于文化的范畴。诗词有唐诗、宋词、元曲的延续,书法有王羲之、颜真卿、赵孟頫等人的接力;科技有《九章算术》《齐民要术》《天工开物》的发展,而文字也有甲骨文、小篆、行书、楷书的传承。从这些方面来看,文字只是文化的一个小小的分支,只是文化的一部分。

但是不可否认的是,文字是文化至关重要的一部分,它起到传播文化并推动文化交流的作用。我们可以通过新文化运动的进程理解这一点。当时是20世纪初期,报刊、杂志等蓬勃发展,先进文化也以文字的形式通过这些报刊传入中国。通过报刊文字,中国人了解了无政府主义、马克思主义等新思想、新文化;这体现了文字对文化的传播作用。而在救亡图存的风波中,先进知识分子们通过上文所说的报刊等了解到新文化后,他们进行了广泛的讨论。提倡各种思想文化的均有代表,此时文字对于这些思想文化的交流便至关重要。比如,这期间不乏旧势力与新文化的争斗,比如林纾、马其昶为代表的桐城一派便与陈独秀为首的新文化展开了激烈斗争。这期间文字成为两股势力交锋的重要载体,如此便体现了文字对文化交流的推动作用。

讨论文字与文化的关系,我们还要提到它们的载体——人。所谓“文盲”,即是这些人中的一部分。根据相关资料,文盲是指不识字并且不会写字的成年人。在现代社会,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文盲便是“笨蛋”,便是不懂得文化;其实不是。“文盲”的问题在于文字认识方面的缺陷,而不是对文化缺乏认识,更不是智力方面的低下。

在新文化运动的后期,工人运动渐渐走上历史舞台,而且扮演起了主力军的角色。为什么呢?我们可以这样理解:在知识分子们经过广泛交流形成共识后,他们便将这交流成果传达给工人们。工人们虽不了解文字,但理解文化,他们懂得救国的迫切性;因此,他们便立刻投入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当中。这一系列的过程说明工人们虽是“文盲”,但也对中国国情与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。这个现象进一步证明了:文字只是文化的一种体现,说到底也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,它决不能成为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文化认同的依据。不了解文字的人,也可以理解文化;但文字的重要性,毋庸置疑。

综上,我认为我们应当对文字与文化的关系抱有更加清醒的认识。我们不应抵触甚至鄙视那些所谓的“文盲”;但是不可否认的是,文字是需要我们去学习并加深理解的。通过学习文字,我们或许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文化内涵,领悟民族精神。